保定
客服电话:
400-9953518
您的位置:首页>装修论坛> 【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】伤寒杂病论的作者

装修开工必须吉利!10秒测算您的装修吉日

【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】伤寒杂病论的作者

更新时间:2014-12-18  

《伤寒杂病论》,又作《伤寒卒病论》,为东汉张仲景所着,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、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着作。此书被认为是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,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。

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

  因为历史因素,本书原貌不复可见,後世分成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两书,分别流通。
  名称释义
  根据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记载,本书最早名为《伤寒卒病论》。宋代校正医书局认为卒为杂之误,更名为《伤寒杂病论》,传统上皆取宋代的看法。据此,本书之作,将病症区分为外感伤寒,与内伤杂病两种。
  其中最主要的部份,被称为《伤寒论》,创设六经辨证,并列方治,用以治疗外感伤寒。

  於内伤杂病上,於霍乱病、百合病、阴阳毒、疟病、虚劳、瘀血病、胸痹病、水饮病、咳嗽病、妇女杂病等皆有涉入,依病名分类,列方处置,称为《金匮要略》,独立成书。

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

  另一个传统看法,认为伤寒伤人,卒不急防,故张仲景将此书命名为《伤寒卒病论》。
  近代日本学者大塚敬节发现康平本《伤寒论》,书名原题为《伤寒卒病论》。他认为卒是统领的意思,因此本书之作,是以六经辨证统治伤寒与杂病,故名为《伤寒卒病论》。
  历史与版本

  据传,东汉末年张仲景,见动乱频繁,疫病流行,引发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,「乃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,撰用《素问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难》、《阴阳大论》、《胎胪药录》,并《平脉辨证》,为《伤寒杂病论》合十六卷。」他所撰写的《伤寒杂病论》据《针灸甲乙经》的序文所说,援引《汤液经法》药方,与《内经》理论合一,完成了这部被称誉为「後世方书」之祖的中医学巨着。但此书写成後,因三国时期战乱频繁,以致原书散佚不全。它的原始面貌,虽经後世考据,仍然无法完全了解。後世所知的《伤寒论》是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蒐集整理,编纂所成。

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

  经王叔和整理过後的版本,被称为《张仲景伤寒》、《张仲景方》或《王叔和张仲景方》,在东晋、南北朝时期,流传於民间。在这段期间,抄本流传的状况并不清楚,在同时期的医书,如《肘後方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小品方》、《辅行诀》中皆有抄录部份的伤寒论内容。在隋代太医巢元方编着《诸病源候论》时也收录了许多伤寒论的内容。
  唐本
  《伤寒论》在唐代开始被史书记载,只是尚未被称为《伤寒论》。《隋书》〈经籍志〉中记载有《张仲景方》十二卷,《张仲景疗妇人方》二卷。注引《梁七录》,有《张仲景辨伤寒》十卷。《旧唐书》〈经籍志〉中记载了王叔和撰《张仲景药方》十五卷。《新唐书》〈艺文志〉有:「《王叔和张仲景方》十五卷,又《伤寒卒病论》十卷。」目前并无法得知这些着作与後世的伤寒论内容是否相同,但是可以知道在唐朝之前,已有许多不同卷数的《伤寒论》版本流传,但是它们的内容与现在的版本是否相同则不得而知。

  唐代孙思邈时,有「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」的感慨,於是努力收集张仲景的着作。在撰写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〈成书於652年〉时,只记载了部分《伤寒论》内容。等到晚年撰《千金翼方》时(约成书於680年),目前所知的《伤寒论》内容大部分已可见於卷九、卷十之中,可说是《伤寒论》最早的版本,又称唐本。但是今本《金匮要略》中的杂病部份则不见於此。

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

  唐天宝十一年(752年),王焘在编着《外台秘要》时,引用了许多《伤寒论》的内容,今本《金匮要略》的条文也出现在其中。从《外台秘要》引用的内容,可知王焘参考的《伤寒论》版本,从11卷开始,内容同於今本的《金匮要略》,但编排顺序与今本《金匮要略》不同。并且还有标注引用自14卷、15卷、16卷、17卷、及18卷的内容,可知王寿参考的《伤寒论》的内容可能是目前失传的18卷,或更多的卷本,与孙思邈参考的版本不同。
  由此,我们可以推测,在唐代之前,《伤寒论》至少已经分成两个系统在流传,一个系统是将伤寒六经辨正的条文与杂病部分分开,单独成书,类似於今本《伤寒论》十卷,唐本及宋本即是以这个系统为底本;而另一个系统则是将这两个部份合在一起,成为12卷本、15卷本、16卷本,或更多卷本,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三卷本也是属於这个系统。
  宋金版本
  《伤寒论》
  北宋仁宗时,王洙於馆阁时偶然发现蠹简,名为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三卷,上卷为伤寒,中卷论杂病,下卷载其方。此外又流传了《金匮玉函经》八卷,据说是王叔和所编着的另一个《伤寒论》版本[注 1],可能是成於唐人之手,内容与《千金翼方》相同。
  北宋淳化三年(992年)所编的《太平圣惠方》收有的《伤寒论》,被称为《淳化本》,内容近於唐本。
  现今所知的《伤寒论》主要是来自宋金版本。最主要的版本有两种:一是明赵开美复刻宋版治平本,一是成无己的《注解伤寒论》,又称成注本。
 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(1065年),校正医书局高保衡、孙奇、林亿等奉敕,根据医书局所藏的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与《金匮玉函经》,加以校订,并且刻版印行,成为《伤寒论》之通行本,共十卷,又称「宋本」或「治平本」。此外又将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中卷的杂病部份,独立出来,另编为《金匮要略》一书。
  金皇统四年(1144年),成无己以宋本为底本稍加删削,并详加注释,撰成《注解伤寒论》,於1172年正式刊行,又称「成注本」。
  明版
  宋本流传不广。成注本在明嘉靖年间由汪济川校订後复刻,流传後世,因此目前流传的成注本亦可称「汪校本」。

  宋本在元朝後已流传极少,至今中国已无宋版的原校刻本,明朝嘉靖、隆庆、万历年间只有少数藏书家拥有。明万历年间,当时的着名藏书家赵开美为寻找宋本颇费周章,最後终於在名医沈南昉处见到,而在明万历二十七年(1599年)将宋本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及《注解伤寒论》合刻为《仲景全书》,此本《伤寒论》又称为赵刻本,而因为逼真於宋版,所以亦被称为宋本。今日所谓的「宋本」实际上是「赵刻本」。清朝初年,《仲景全书》传至日本,藏於枫山秘府,之後,日本亦加以复刻。赵刻本刊行後,流传亦不广,原刻存世绝少,今日中国中医研究院藏有赵开美的原刻本,北京图书馆藏有缩微胶卷。

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

  清版
  至清代乾隆时,由太医院右判吴谦主持编撰《医宗金鉴》,以宋本为主,但参考了二十余家的注疏,将宋本条文矛盾不一致处一一删除,并加以修正後颁行全国,这是目前最通行的标准版本,又称医宗金鉴版。
  近代新发现
  於清末民初,中国流传出来其他版本,号称古本,分别有《桂林古本》[4],(据说成书於公元200年至210年)[5]、《长沙古本》(《湘古本》)、《涪陵古本》(《涪古本》、《四川古本》)[注 2]。《桂林古本》较为普及;《长沙古本》较不普遍,但仍出现於近期文献;《涪陵古本》则极为罕见。
  中国近代敦煌发现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》其中方药部分被部分学者认为是伤寒论前身,有学者认为其中方药五脏用药等,是原於《伊尹汤液经法》,由此可见伤寒论前身一斑。
  这些版本的真实性目前仍有争议,有学者认为这些所谓的古本皆是以唐本、宋本为底本,再加上部份後人补写的条文而成。
  日本版本
  在日本汉医界流传的《伤寒论》版本,主要来自宋版与成注本。宋版《校正金匮玉函经》在日本虽然不如宋本与成注本流行,但也有翻刻本流传。
  目前可见的最古版本是宽文八年(1668年),由立伯玄提自宋版翻刻、标点并加以刊行,称为寛文本。
  政德五年(1715年),香川修德以成注本为底本,去除注解部份与药物修治法,刊行了《小刻伤寒论》。因为携带方便,是在日本最多人看的版本。
  宽政九年(1797年),浅野元甫以明朝赵开美本为底本,对校成注本,出版了《校正宋版伤寒论》三册。
  弘化四年(1847年)出版的《订字标注伤寒论》,与《小刻伤寒论》大致相同,但是校合了各种传本,又加上标点,是初学者认为最易读的版本。
  天保15年(1884年),稻叶元熙受其师多纪元坚之命,以多纪元简所辑的《伤寒论辑义》为底本,刊行了《新校宋版伤寒论》,虽然仍然有些错误,但成为传统上认为最好的版本。
  贞和2年(1346年),和气嗣臣发现了《伤寒论》手抄本,因为抄本中的跋署名为丹波雅忠,日期为日本康平3年(1060年),称为《和气氏古本伤寒论》,又称为康平本。昭和11年(1936年)日本汉医学者大塚敬节在东京本乡的旧书店,购买到此书,加以整理并发表,并交由日本汉医学会刊行。1946年,大塚敬节将校正本寄赠与苏州叶橘泉,重校後,於1954年由上海千顷堂印行出版,此书遂传入中国。
  另外,日本又发现了康治二年(1143年)沙门了纯抄本,称为康治本。这两个版本都出於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,据说是目前最接近王叔和版本的善本,但有学者怀疑这个版本可能是由宋版而来,或是由日本古方派重新编写後的版本。
  思想及贡献
  此书总结《汤液经法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之思维体系,实践於内科辨证论治上,於外感伤寒创设「六经辨证」——太阳病、阳明病、少阳病、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,并列方治。并於杂病上,於霍乱病、百合病、阴阳毒、疟病、虚劳、瘀血病、胸痹病、水饮病、咳嗽病、妇女杂病等皆有涉入,列方处置,堪称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,相对於《内》、《难》的生理学经典角色。
  条文注疏
  在宋代之前,许多医家如孙思邈、许叔微、庞安时都曾经对《伤寒论》有深入的研究。在他们着作中也引用了许多《伤寒论》的内容,但是他们都只是部份引用,对於《伤寒论》全书并没有做完整的疏解。
  第一部《伤寒论》的重要注解书,是金朝成无己所做的《注解伤寒论》。他引用《内经》的思想来解释《伤寒论》,首先会通《内经》与《伤寒论》的思想,认为《伤寒论》六经即是《内经》所说的十二经脉。
  明朝方有执作《伤寒论条辨》,认为宋版《伤寒论》,经王叔和整理,已非《伤寒论》原貌。他提出「错简说」,重新更动条文的顺序,并一一研讨条目的内容是否是後人窜入,他是清朝错简重订派的先声。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将太阳病分析成「风伤卫、寒伤营、风寒两感」三大主轴,并推广到六经病。
  清初喻昌《尚论》。
  清乾隆时,柯琴作《伤寒来苏集》。
  民国曹颖甫作《伤寒发微》、《金匮发微》。
  民国余无言作《伤寒论新义》及《金匮新义》。
  证类新编
  金朝成无已《伤寒明理论》是最早以证候重新分类《伤寒论》条文,整理而成。
  清朝徐灵胎《伤寒类方》。
城市:
称呼:
面积:
手机:
户型:
小区:

相关文章

您好,1个月内您的最佳装修吉日为

2018年4月26日

三月 十一

宜: 祭祀、塑绘、开光、订盟、纳采

若您当天无法开工,2018年5月14(三月廿九)

等其它更多日期也是您的装修吉日。

查看全部吉日 >>

*声明: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,广大业主自行判断。

*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,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,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。

Copyright (C) 2019-2039 zdd365.com 版权所有 津ICP备2024025474号-1

装修报价

免费设计

公司加盟

装修计算器 今天已有2080人计算了报价
X 错误提示

主材费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? 元

施工费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? 元

设计费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? 元

质检费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? 元

我们的装修顾问将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,为您推荐3家装修公司免费上门量房,请您保持通话畅通。